第三代红外点阵灯的优势
作者:守护者 时间:2011/1/30 18:13:00
第三代红外点阵灯:采用K1圆形光源,特殊的“长晶工艺”,特殊的“晶片结构”,特殊的“封装技术”,颠覆了传统的红外产品的亮度标准。10年前,在一定的摄象机条件下,若识别距离要求达到50米,普通的优质红外灯至少需要60颗24MIL,体积很大,约 40,寿命最长1年;阵列式红外产品诞生后,仍然是60颗24MIL,但体积已经缩小,寿命5-10倍于传统LED;而今,只需要1颗42MIL,体积更小,寿命仍为传统LED的5-10倍,识别距离可达到80米。追根究底,奥妙在于该晶片的光电转换效率极高,是世面上普通阵列式红外灯的两倍以上。正因为如此,由采用该晶片组装的产品,热量极小,寿命更长。
2010年阵列式红外芯片的新技术、新工艺横空出世,注定要载入安防夜视领域的历史。
红外亮度:
(1) 不再以封装的晶片的数量为标准;
(2) 不再以封装的晶片的Mil数为标准;
(3) 不再以输入的功率为标准;
(4) 不再以输出的功率为标准。
第一代:传统LED
它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零件,几乎占有95%以上的市场,但品质参差不齐,所以价格差异也大,从人民币3角到1元不等。但由于:1、传统LED散热处理不良,造成周遭温度太高而影响附近电子元器件的寿命(如摄像机板,控制电路板等易坏且寿命缩短)。
2、最为人垢病的是它的光衰减太快,一般不到一年就看不清夜视画面了。传统LED用“环氧树脂”作为透镜的材料,但“环氧树脂”遇热后会产生断裂,随着时间长了,断裂面就愈来愈多。红外光线通过每个断裂面时,有部分光穿过了,也有部分光折射回头了,通过的断裂面愈多则折射回头的光就愈多,出去的光就愈少。这就是为什么传统LED光衰减特快、寿命特短的主要原因(请参考附图1、2所示)。若改采用其它不断裂材料(如硅胶)取代环氧树脂,则其生产成本将超过现在的数十倍以上,从而完全失去了市场竞争力。
第二代:阵列式红外灯
它集成了多颗小功率LED在一个小范围内,并作了“热电分离”处理,使得整个零件能置于任意大小、任意形状的散热体上,从而解决了散热问题,不再会由于高温而伤害了周遭其它电子元器件。又由于使用的封装材料不断裂而极大的减少了光衰减,寿命较传统LED长了5-10倍。但:
1、第二代阵列式红外灯的价格较传统LED高出甚多。
2、为了配合摄像机镜头的角度而使用透镜来缩小送光角度时,无可避免的有许多发光点偏离了透镜的中央(俗称:偏心现象)而造成送光效率不佳,以致相较于相同功率的传统LED而言,“不够亮“是其缺点。
第三代:点阵式红外灯
它既有第二代体积小,散热处理好,寿命长的优势,又解决了因偏心现象而不够亮的缺点。第三代点阵式红外灯的价格接近或低于传统LED。这是集第一代、第二代优点于一身,并完全避免了缺点的最新一代红外发光元器件。
试想:有谁愿用约略相同的价格去买1/5或1/10寿命的产品?